发布日期:2024-09-03 22:32 点击次数:86
资料显示,盟升转债信用级别为“A+”,债券期限6年(本次发行的可转债票面利率为第一年0.20%、第二年0.40%、第三年0.60%、第四年1.50%、第五年1.80%、第六年2.50%。)股票加杠杆,对应正股名盟升电子,正股最新价为18.12元,转股开始日为2024年3月18日,转股价为35.02元。
以上内容由本站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由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数据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ABS一级发行市场仍然没有好转。财联社据相关渠道统计,今年1月至7月,ABS发行量合计9608.33亿元,同比下降1.73%,净融资额合计-2879.26亿元,仍维持在流出水平。
不过,在ABS二级成交方面有所改善。财联社据Wind统计,7月ABS二级成交热度继续提升,成交规模共计1417亿元,环比增长37%,创近一年来新高。
ABS发行萎缩,二级成交热度提升,交易规模1417亿元
ABS作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不过在一级市场方面,仍面临不断萎缩的困境。
据华泰证券统计,今年1月至7月,ABS发行量合计9608.33亿元,同比下降1.73%,净融资额合计-2879.26亿元,仍维持在流出水平。
从7月份数据来看,7月份共发行184单ABS项目,合计1940.51亿元,环比6月单数和总融资额均基本持平,其中企业ABS、信贷ABS、ABN发行量分别为1081.66、404.07、454.78亿元;净融资额合计342.37亿元,企业ABS、信贷ABS、ABN净融资额分别为175.69、10.25、156.43亿元。小额贷款ABS发行发行规模居首,融资租赁和个人消费贷款次之。
债项评级方面,7月ABS项目高等级仍占主体,AAAsf级债券发行规模占比95%,各等级发行成本有所分化,AAAsf级0.5Y以内融资成本下降24bp,中长期限以持平为主,2Y以上提升较多。
对于ABS市场发行规模的缩减,据媒体报道股票加杠杆,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称,去年并表型资产支持票据(ABN)的停发、房地产市场低迷导致的房地产ABS发行规模下降,以及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的暂停发行,加之今年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新增项目有限,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ABS发行规模的逐年下滑。
二级市场方面,7月ABS到期收益率继续单边下行,信用利差全面收窄、长端压缩幅度较大。据华泰证券统计,对比6月末,各等级短久期下行幅度在10bp左右。企业ABS发行利率和发行利差环比持平,除类REITs外的绝大部分企业ABS发行利差仍处于0BP-100BP之间。
华安证券表示,2024年以来,优先层ABS公募换手率与私募换手率差异减小,中间层ABS换手率与优先层差异不大。ABN月均换手率在3.5%左右,高于信贷ABS2.6%的水平,企业ABS由于均为私募发行换手率较低,月均仅为0.8%。
财联社据Wind统计,7月ABS二级成交热度继续提升,成交规模共计1417亿元,环比增长37%,创近一年来新高。换手率环比提升0.48pct至4.32%,单月换手率为近一年以来新高。成交额较大的包括应收账款、个人消费贷款和融资租赁ABS等。
从利差角度来看,高等级主体发行的ABS信用风险与常见债券一般无二,但由于其存在流动性溢价因此存在静态收益优势,可以重点挖掘主体资质较强(AAA为主),同时具有较高流动性溢价的短久期ABS。
后续来看,兴业研究表示,7月沪深交易所新增申报项目规模环比大幅增加,以融资租赁ABS、应收账款ABS和供应链ABS为主,但考虑到企业融资需求尚未提振,ABS项目阶段性申报扩容,并不能明显减轻发行压力,叠加季节因素影响,预计8月ABS供给并不乐观。
加强ABS业务约束管理
长期以来,ABS行业存在"重发行、轻管理"的倾向。部分管理人为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低价竞争策略,在后续的存续期管理等环节投入不足,随着ABS市场总体规模不断缩减,发行端报价乱象问题愈发引起监管的重视。
近日,中基协发布《资产证券化业务报价内部约束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明确了管理人应建立ABS业务内部约束制度,制定内部约束线应综合考虑单个ABS项目整体收入,并且低于内部约束线的项目将被纳入协会重点关注名单。
据了解,本指引将于9月1日起实施,在内容形式上与2021年证券业协会发布的《公司债券承销报价内部约束指引》较为相同,分析人士指出,在固收承销类业务面临更多整体净融资不断缩减的今天,资产证券化业务报价下行是必然趋势,指引有助于提升ABS承销收入对于成本的支撑。
据媒体报道,东证资管副总经理周代希也认为,此次协会倡导资产证券化业务报价内部约束将有助于资产证券化的参与机构更多的把视角聚焦在做深交易结构的安全、做强前期尽调和发行后的资产过程管理,淡化对追求项目数量和业务规模的追求,切实提升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