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4-02 20:38 点击次数:202
潮新闻客户端 李国莺期货配资公司线上
世上本没有故乡的,只是因为有了他乡;世上本没有思念的,只因为有了离别。离开故乡的脚步越远,心却越贴近故乡。不管离开多久,距离多远,魂牵梦萦的依然是故乡的人,故乡的景,故乡的小吃,故乡的味道。
从上海奔驰了五六个小时回到家,一放下行李,就直奔馄饨店,去吃宫前村三角店的馄饨烧饼!
宫前村在缙云县壶镇盘地的东南方,是个千年古村,素有“缙云小丽江”之称,村中有民谣,“宫前街,石板横横摊。街平平,水清清……”古老的石板街,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和沧桑,旁边一条清清的水堰由上街一路流到下街,清清的流水源于巍巍括苍山海拔一千多米的海临尖,经浣溪,汇入浣溪水库。浣溪流水淙淙,先民利用地势地形,据说以北斗星的设计造型,青石板铺街面,家家门前有水渠,渠道跟着青石走,石板路铺到哪里,水就流到哪里。形成了“渠水脚下流,浣水村中绕”的场景。
展开剩余87%水随石转,清澈的流水环绕村庄,滋养着千年的宫前村民。街面上大多是木质结构的房屋,散发着古朴的气息,人们三三两两,或漫步,或闲聊,或在水堰中洗衣服。水里有不少金色的游鱼,时而发呆,时而悠悠闲游,时而忽地躲到石缝间了。
古老的石板街像一位好客的老者,接待着漂泊在外的游子,接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漫步街上,远离城市的繁华和喧嚣,瞬间把旅途的疲劳全都卸下了!
沿着石板街,到达三角店,这是村的中央地带,它北面连着下街,东面接着上街,南面接着山背。南北向是一个骑马楼的建筑。骑马楼下,一溜的石头凳子溜光发亮。这里是村民聊天纳凉的好地方。
骑马楼东边是一家理发店,西边就是烧饼馄饨店!
“老板,来两个烧饼,两碗馄饨!”“好咧!”老板是个性格开朗的人,当年,五十多岁的样子,身材瘦小,满头大汗,满面红光,一脸笑意,正在用劲地揉面团!
老板娘安安静静地,正在包馄饨。她左手放一张薄薄的馄饨皮子,右手拿一根小筷子,旁边的碗里是切好的小肉粒。只见她用筷子在肉碗里一点,放在皮子上,左手轻轻一裹,随意地放在身边的小盆子里。
桌上是一溜的碗,碗里有一点油脂和鸡精之类的。根据客人的口味,可以放盐或酱油。
烧饼是现做,现吃的,老板揉好面团,搓成长长的一条,再摘成一个个的小面团,把小面团压平,裹上和好的半精半肥的梅干菜肉,包紧,摊平,再刷上一层香油,撒上些许芝麻,拿起饼麻利地贴在旁边的烧饼炉壁。
坐在旁边,看着老板熟练的手法,恍然如见戏台上精彩的表演!此时,小小的店犹如一个闪亮的舞台,而他,就是站在舞台中间的主角,举手投足,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炉里是烧红的木炭,再看老板那手,几十年的淬炼,他的手已不是平常的肤色,而是通红通红的!一双肉手经过多少高温的炙烤和滚烫的磨难,才成今天的肉包铁一般。
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我们慢慢地等待,一会儿,隐隐地,闻到了梅干菜的香味!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香气!
上好的梅干菜通常是用芥菜或九头芥制成,把新鲜的菜略微晒半干,洗净,切碎,晒干,闷熟,再晒干,闷熟,几蒸几晒,就成了黑不溜秋的梅干菜!越黑,香气越浓郁!
缙云素有梅干菜精神,当年多少学子带着梅干菜,勤学苦练,用知识改变命运,又有多少人,带着梅干菜,离乡背井,漂泊异乡,以勤劳改善生活。
而今,在异地的人们,常常会带一些梅干菜,闻着熟悉的味道,如同闻着家乡清新的空气,喝着家乡淙淙的泉水,听着家乡独特的乡音!
烧饼。资料图。视觉中国。
“赶紧,趁热吃!”我赶紧在悠悠神思中回过来!
烧饼终于闪亮登场!它两面金黄,厚薄均匀。从小麦,磨面,发酵,揉面,融合,烘烤,光火碰撞!浴火重生!犹如一个乡野的灰姑娘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了光芒四射,华丽耀眼的公主!让人眼前一亮!
此时的烧饼,拿在手上依然滚烫,味蕾最刺激的享受,就在刚出炉这一刻!轻轻咬上一口!外面的一层又香又脆,带着丝丝的甜味,而里面的一层渗透着梅干菜和肉的香味,软软糯糯!真个又香又脆又软又糯又甜!
好久没吃到故乡的烧饼了!尤如久旱的大地逢到甘霖,一个字,爽!吃了一个还想再吃一个,欲罢不能!
这时,老板娘的馄饨已端上来。每个馄饨只有一小点肉,馄饨皮虚虚地裹着,如舞裙般飘荡开来,再加上几片油炸的馄饨皮,撒上香菜!喜欢放一小勺香醋。拿起调羹,来一口!有油脂的香味,有油炸馄饨皮的香味,再混着酱油,香醋,麻油,香菜,各种香味口中绽放,别样的香美!
吃着馄饨,烧饼,享受着家乡独有的味道!
缙云馄饨是有讲究的,肉不能太多,也不能捏得太紧,包得太实,要让汤汁进入馅饨。馄饨和汤料融为一体,让人回味无穷!
吃了其他地方的小馄饨,总没有老家的馄饨那么的香甜美味!老家的馄饨价格也便宜,可谓价廉物美!
走在上海街头,偶尔看见缙云烧饼的招牌!内心不由自主地激动和兴奋!“是缙云烧饼呢。”我们用家乡话打招呼。“噢,是老乡!”有些老板笑着回应!我们自然会买一个烧饼!但却不是家乡的那种味道!据说入乡随俗,是改良版的。馅有各种,有梅干菜肉的,有全精,半精的,也有牛肉馅的,甚至有咸蛋黄,有辣的,有加糖的。
通常,我们还是会买半精半肥的梅干菜肉饼,
只是饼做得薄薄的一层,里面夹着薄薄的梅干菜肉,脆是脆,香是香,却没有外脆里软的层次。几番下来,也没有要吃的欲望了。
在上海,房租太昂贵,往往是一个几平方米的小店铺,只有烧饼,没有馄饨,拿在手里,干干地吃。不像在老家,馄饨烧饼是标配,坐下来,慢慢地品,聊聊天,享受一份惬意和悠闲!
每到放假,就急着赶回家,吃正宗的烧饼和馄饨!
尤其是快过年时,若到年关,烧饼店关门了,而正月又要大年初七,初八才开业,没吃到三角店的烧饼馄饨,心中总是失落落的。
若是烧饼店营业,回来前,我们都会去预订二三十个烧饼,带给家人吃!
故乡的烧饼,宫前烧饼却是独树一帜!有段时间,它竟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红!
一下子,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不光村里的,就是镇里的,县里的,甚至隔壁永康的,都开车前来,只为吃一口享有盛名的烧饼。
古老的石板街出现了难得的热闹场景,清清的水,活泼的鱼,熙熙攘攘的游客,让小丽江更放光彩。
由于客人太多,而数量有限,于是,烧饼店有一个规矩,不管是谁,先来后到,平等相待!不管你是平民,或一官半职。本村的或外村的,烧饼面前,人人平等!
每一天的头一个晚上,烧饼师傅要把面粉和好,发酵,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揉面,面发得好,揉得久,才会有筋道。
“烧饼这东西,得用心去做,才能做出好味道。”
除了面筋道,馅料也要好,他家选的肉都是新鲜的夹心肉,半精半肥的,梅干菜挑的也是味道纯正的。面好,馅好,又下功夫,烧饼味道自然好!
看他每天忙忙碌碌,混得熟了,也会开玩笑,“生意那么好,为啥不租个大一点的铺面,招几个伙计,不是能赚更多的钱么?”
“自家的房子,做了那么多年,有感情!”他一脸淡定,不紧不慢地说。又说“烤饼是个辛苦活,伙计不用心,怕砸了自己的牌子!”
他依然在它那十几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依然是夫妻俩人,偶尔会碰见来帮忙的女儿。好在老房子前是个场地,旁边是骑马楼!客人多时就在外面等候!
但在当时,还是有些客人难免会白跑一趟,他一个人精力有限,每天揉多少面粉也有限,烧饼有限,售完为止!
宫前烧饼名声远扬,古老的石板街似乎也焕发了光彩。
就这样,宫前烧饼,成了缙云的一道美食风景,烧饼师傅也成了“网红”,每当人们提起他,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个朴实无华的老手艺人,而他呢,总是笑眯眯地说:“我就是个做烧饼的,没啥大不了的。”
但突然有一天,三角店关门营业了!从此,我再也没有吃过他做的饼。
每次回老家,有时也会到其他店去吃烧饼馄饨,但总没有他做的宫前烧饼那么又脆又香甜。
那天晚上,想到街上逛逛,刚下过小雨,旁边的灯光照着街面,街面泛着白白的亮光,街上几乎没有什么人,三角店那里冷冷清清!
这些年,在外漂泊,也吃过不少美食,领略不同地方特色的菜肴,东北菜的豪放,广东菜的精致,上海菜的甜腻,但都一闪而过,惟有缙云的正宗馄饨烧饼的那种味道,穿过岁月的河流,越过万水千山,依然留在唇齿间,久久不散,回味无穷。
而缙云烧饼中,最不能忘的,还是宫前烧饼!
有人说,故乡是长在胃里的乡愁,是有味道的记忆。对呀,故乡养育我那么多年,虽然已是物是人非,我最牵挂的人,和最牵挂我的人,大多散的散了,走的走了。但唯有胃里的故乡,还是从前的样子。它就像一棵顽强的大树,任风雨飘摇,依然扎根在记忆深处,生根发芽,从未离开。每当闻到烧饼的香味,或梅干菜那熟悉的味道飘荡过来,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的事,故乡的人,那些遥远的记忆,就会扑面而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期货配资公司线上
发布于:浙江省